Monday 9 January 2012

从公校到剑桥到City, 女儿的十年奋斗历程心得


2009, 我女儿以GCSE 12门全科A*, A LEVEL 6门全科A的优异成绩考取剑桥, 进入竞争最激烈的经济系. 就读于Trinity College. 在报考的五个志愿中, 同时录取的还有英国前五名的另三所大学(LSE, UCL, Warwick, 牛津剑桥只能选一). 只有保底的Bristol大学未录取. 作为经济专业, 其实LSE更强些. 最后女儿还是选了剑桥读书, 重回故地.

2010, 800多名报名者中, 女儿又被著名投行UBS(瑞银)录取, 作为五名优胜者之一, 参加了在马来西亚的的慈善野营训练班(Horizon program), 同时获得2011年的UBS 暑期intern. 2011年底在顶级投行Morgan Stanley(摩根斯坦利)的最后一轮的十五取三面试中, 力拼其它名校的硕士博士, 第一个获得offer (front office job). 在如今经济危机, 各大投行纷纷裁员的情况下实属不易. 总算人生道路上成功地走出了第一步.

我们所居住的城市在经济发达的南部属下只角, 平民之地. 没有私立中学, 也没有Grammar school. 许多华人为了子女前途纷纷搬走. 女儿之小学, 中学及A level College均为公立. 能取得这样成绩相当不易.

这一切, 当然都是女儿努力用功的结果. 十几年的计划总算圆满完成. 作为父母的我们, 也有不少心得体会. 在此零零碎碎写一点出来, 与大家分享. 希望对还在辛勤耕耘的父母们能有些许帮助.

公校还是私校

这当然是Number one question, 也是个One million dollar question, 没有定论. 各有千秋. 私校昂贵. 在英国这样一个高税收高福利国家, 华人父母辛勤工作, 交了tax给别人上学, 自己子女上学再掏钱, 又不能退税, 很窝火. 若象某些北欧国家那样, 每家发Education credit, 自己决定上什么学校, 还公平些.

有相当多的父母, 盲目跟风, 财力有限, 自己节俭无比, 只要孩子上私校就行. 或者有财力为省钱不送私校, 这两者都不可取. 但即使财力没问题, 是否上, 我觉得还是应该对各方面情况做一番仔细研究再决定才对.


首先我认为小学是没必要上私校的. 在那个年龄段, 除个别地区, 一般没有什么太坏的孩子, 而且孩子也没有定型. 学业也比较轻松. 让孩子健康成长, 培养好的个性是主要的.

到了中学, 有三次机会送私校. 当然, 若能上Grammar school, 既省钱又上好校, 可作首选. 其次, 则要看孩子性格, 能力, 独立性及成绩 而定. 一般来说, 如果孩子的性格比较一般, 独立性较差, 需要不断督促, 成绩也一般, 则还是送私校比较保险. 如果孩子的独立性较好, 成绩在学校名列前茅, 所在学校也不错, 则留在公校机会可能还大一点. 当然, 对个别特别出色的孩子, 公校可能限制发展, 私校则更能发挥, 去了以后会特别出类拔萃, 则另当别论.

对于盯着Oxbridge以及Russell group名校的父母来说, 恐怕都知道录取原则是在成绩差不多情况下, 公校优先于私校或Grammar school. 理由是公校生更有potential. 这一点我觉得还是有道理的. 至于公校降分录取的Special route, 我想大部分华人子女都不够格但有一点知道的人不多. 我经过多方研究, Oxbridge虽然没有公开的公校quota, 一直坚持录取标准. 但工党执政十多年来, 一直有一个高校录取监督委员会, 专门给Oxbridge以及Russell group名校加压, 乃至以裁减经费恐吓, 要每年增加公校生. 所以录取老师是有压力的, 或许也有些潜在的quota (这个尽管现在保守党上台联合执政, 并未改变). 从这些方面来说, 成绩和能力都不错的公校生就有很强的竞争力.

有些华人子女, GCSE读的私校, A-Level再转回公校. 这样报大学时可说是公校毕业. 其实这样是偷鸡不成还可能折把米, Play不了System. 因为报大学时必须注明GCSE是哪所学校, 是否selective. 再说万一回公校交上坏朋友可就惨了.

另外非常重要一点就是孩子的朋友圈子. 孩子不能不交友, 但一旦交上坏朋友, 那可就一万头牛也拉不回了. 所以对孩子的朋友, 尤其小圈子里, 一定要时刻保持警惕, 对他们的家境, 父母情况, 个人秉性等, 了解越多越好. 从这一点上讲, 私校保险, 我想很多人多半这样想的. 而公校, 则一定要好区好校, 因为公校千差万别. 这一点, 我想很多人也清楚.

所以, 第一要做的功课就是将附近的学校都研究一遍. 这一点, 我想大部分家长都知道. 通过league table OFSTED report 及评分便知. 这里我想提醒的是, 有时这些评分也会misleading, 尤其  OFSTED report 及评语, 因为不是硬杠子, 常常有些差校因为有大的improvement也会有好评. 所以最好全面了解, 尤其是参加各校的open day, 多了解情况, 多问问题, 越多越好. 次数多后有时对家长孩子扫一眼就大致有数 (英国人对孩子学校也还是挺重视的).

我们刚到剑桥时, 对这些都不了解, 孩子就近上了小学. 学校里其它孩子很bullying, 老师也不怎么管. 有一阵子女儿不愿上学. 后来才知道那是一所failing school. 还好只是小学二三年级, 影响不大. 后来就转到一个好的小学, 情况就好多了.

到了小学最后两年, 我毕业来到现在这所城市. 多方研究, 定下西区最好的小学. 而且这个小学还是附近最好中学的feeder school. 校长和班主任都很好. 因为女儿成绩较好, 分到high set. 结交的几个朋友也都不错. 因此上中学时, 我们决定还是去那附近最好中学, 看两年再说 (那所公立中学, 虽然在这个城市第一, 但全英也就中游, GCSE大概65%-70%A*-C. 但每年毕业生中也有几个去Oxbridge).

中学key stage 3快结束时, 我们再次研究是否去私校. 当时孩子妈在Maidenhead工作, 朋友同事都说我们应该搬到Reading, 其女校(Kendrick grammar school) 全英排名前五. 我们研究了一些情况, 那校确实不错, 基本100% A/A*. 但每年也只有二十几个去Oxbridge. 我觉得女儿要进前二十名是很困难的. 再看这边, 女儿基本排名前五, 朋友圈也不错, 而且女儿感觉很好, 也不愿离开, 所以最后还是决定不动.

到了做GCSE, 那是最后一次机会. 考虑到女孩子大了, 女校自然保险, 于是再次将私校提上议事日程. 那时孩子妈已到Oxford 附近工作, 搬到离孩子妈近, 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研究了几个A-Level女校, 去过几个open day, 最后定下Oxford high school. 那时女儿已经大了, 能和我们坐下来辩论. 我们一二三四写下理由, 女儿再诼条反驳. 不愿去. 最后三人决议, 女儿仍去考, 一切按去Oxford high安排. 最后看GCSE成绩再定. 这个激将法, 大概也起了点作用. 女儿准备的特认真用功, 最后GCSE全科A*, 我们也遵守诺言不送Oxford high (500镑报名费也扔掉了).

我们三次均未送私校, 孩子的成绩排名和朋友圈子是两个最重要因素. 女儿圈子中5个孩子(其它都是英国女孩子), 从小学到中学及A-LEVEL都在一起, 都是好孩子(其中3个上了Oxbridge, 其它两个也是Russell group). 我们觉得, 根据女儿的情况, 留在公校比在私校能发挥更好, 机会更大. 如果去私校, 若拼不过其它孩子, 成绩可能在中上游, 机会反而小些. 而且, 我一直觉得私校孩子有些攀比风, 有些snobbery. 对于middle class家庭, 有些太累.

在公校, 对于好孩子, 老师关注得更好些. 女儿的A-level college (原中学没有A-level, 换到了另一所公立学校, 但是beacon college), 对她们也开些小灶, 专门设Oxbridge tutorial, mock interview等等. 最后A-level成绩名列前五. 另外, college里一个年级就有600多学生, 自然有些不太好的学生. 但其实各类人不会走到一起去的. 交坏朋友的担心也是多虑了.

当然, 这是我们的特定情况. 各家孩子情况不一, 所以家长一定要根据孩子各方面情况再定夺. 私校还是有不少好处的. 尤其是我们只从学业上考虑, 盯着名大学. 如果目的是培养孩子的贵族路, 又想着networking, 那老牌私校就是唯一之路了.

说到排名, 这里还有一个小窍门. 因为英国学校不让排名, 明着是不知道的, 很多家长说无从了解. 每次家长会老师也只是夸, 不好也说好, 说有进步等等(这是他们的职业训练). 要知道排名, 一个是直接问老师, 有的会说, 大部分不会说. 但见面时老师都有一张成绩表, 你眼睛sharp一点, 多扫几眼, 再扫一下其它人, 就知道了(不要去要那张表, 反而老师警觉). 实在不行, 让孩子问其他同学也行.

最后还有一点, 我也没有定论, 供大家探讨. 我觉得, 当地没有私校反而是个优点, 因为公校top部分的生源会较好. 如果当地有私校, 且还多, 则公校top部分的生源会差些, 所以送私校会更紧迫些.

如何抓功课

这一点对于华人来说, 其实不难. 尤其是学术科技类父母的子女, 孩子本来素质潜力及家庭环境就好, 再加上英国学校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和不兴竞争, 只要稍微努力, 都能出成绩.

英国小学三年级前基本不学太多东西, 后几年也就是中国小学中期水平. 中学是泛而不深. 真正学习是在大学. 但平心而论我经历过一遍后觉得这样的教育体系还是值得推崇的(试问各位中学大学所读精深课程, 尤其数理化, 有多少有用? 倒是当年不精学的历史地理生物之类现在觉得知识不够. 或当年中学要教点烹调就好了).

所以这大环境对于华人子女来说是个优势. 没有国内那种高强度竞争, 华人本来就擅长死读书, 名列前茅更容易. 但切忌拿中国的课程难度进度来衡量. 有些家长嫌这里教的太浅, 私开小灶加功课. 这在小学和中学初期反而适得其反, 孩子上课都会了, 就失去注意力. 所以除非想跳级, 只要保持现在功课能名列前茅就行了.

有的家长, 孩子很小时就学这学那, 力求早出神童天才. 走的国内那一套. 这一点我从不赞成. 我也从不相信什么三岁神童, 十二岁大学生天才之类神话. 13岁进高中之年, 正是科大少年班风行. 我也被选入所在中学5人集训队准备一年读完高中, 14岁报少年班 (老师无偿夜晚周末给我们上课, 现在那有这种高尚!). 后来我父母听从班主任意见, 不盲目跟风, 退出集训. 两年正常高中毕业, 15岁时以全市高考第15名的成绩进入一名牌大学.

在剑桥其间, 我也听过一台湾母亲讲座, 如何培养神童, 自己三个孩子都是14岁进美国名牌大学, 并当场让其子表演背π到100. 我觉得实在不妥. 少年天才, 以后大都一般(当然总是不错的). 想遍世界伟人, 除莫扎特外, 实在想不出还有谁是神童的. 相反, 小时木纳的倒不少.

因为如此, 女儿小时在国内我从未灌输学习, 什么背三百首唐诗之类. 小学中学也从未想让女儿跳级, 或提早读完哪科. 只有数学AS提早在GCSE做完. 那也是在老师建议, 不影响GCSE, 且考虑到A Level 可多出时间准备其他科目前提下. 其它一切科目都是按部就班.

我们一般是密切注意在学校所划的curriculum范围内孩子成绩如何, 有什么弱点需要赶一下, 能不能保持等等. 总的目标是每科名列前列, 但也不多学. 孩子学业, 尽量靠自觉, 家长督促为辅.

至于家长 辅导功课, 我们并没有做多少. 我们侧重先让孩子自己解决, 关键时刻帮一下. 当然有些科目, 象英语和作文, 我们就爱莫能助了. 女儿准备GCSE, 老师说作文比较弱些, 于是我们想请家教. 与女儿商量, 她一口反对, 说自己能赶上, 所以我们就作罢. 尽量让孩子多读一些报纸小说而已.

说到家教, 对于孩子在公校的, 其实也是一条路. 比上私校划算, 且能对症下药. 但我们没用过, 所以也没经验可谈.

但总的来说, 培养孩子主动积极性是关键. 套句老话, 是我要学, 而非要我学. 因此对孩子是鼓励为主, 切忌经常打骂. 孩子成绩好, 受表扬 (孩子也喜欢被表扬), 老师也喜欢, 就主动爱学习. 我女儿经常跟我们说, 她在学校很popular, 感觉很好. 故而能保持用功, 考不好自己也不高兴.


中学大学之专业

GCSE科目较多. 要求10, 再多1-3门也可 (我女儿是12). 但要十四五门以上就没必要了. 至于选项专业, 既要尽量广些, 当然也要考虑考高分的难度. 对于Oxbridge来说, GCSE有一个C, 希望就比较小了. 我女儿其中有一门Drama, 老师说A*很难, AB都不能保证. 我们也很犹豫. 但女儿喜欢, 我们考虑到对培养表现能力(expression)有好处, 还是选了. 结果不负众望拿了A* (据老师说, 最后成绩全英也列前矛).

但总的来说, GCSE还是容易的, A-LEVEL就相对难些. 科目不要太多, 够标准4, 最多5门就行. 我女儿做了五个A2, 一个AS. 但其中有一个是General Study, 我们知道名校不算, 但这门很容易, 花时也少, 所以还是选了. 另外Oxbridge以及Russell group名校要求core subjects, 招生网页都有列出. 所以不要贪图容易选soft subjects.

在选大学及专业时我们也是费了一番心事. 但我们的原则是, 孩子自己选为主, 我们为辅, 绝不强迫. 若孩子有特别爱好的, 就选那个专业(只要不是太没前途的专业). Oxbridge的面试中, 对专业的passion特别讲究. 所以若孩子不喜欢, 逼也没用, 以后也学不好.

我女儿是全科发展, 除了cooking, 没有太深的专业喜爱. 名校中没有此专业, 当然学不了. 华人一般首选总是医科, 经济和法律. 我们也脱不了俗套. 有意学医, 一辈子管用. 但女儿不喜欢, 那就放弃. 再做attitude test, 结果觉得经济类较合适. 再考虑到女儿的数学较好, 就选了剑桥的经济系(Econometrics, 牛津的是PPE).

课外活动

有两类家长, 一类是只要读书, 课外活动一概不参加. 另一类是课外活动繁忙, 什么都学. 两者都要不得. 我认为一定要有选择性. 另外我们的原则是, 绝不要硬逼.

华人子女都喜欢学钢琴. 没说的, 我顶. 钢琴练注意力, 既学音乐又学音乐理论, 好处多多. 但我还是那话, 不用早学, 也不硬逼. 我女儿9岁才开始学, 换了地方还停了一年. 学完4级左右说不想学了. 我们说那就考完5级结束. 后来女儿说还是想学的. 那就继续, 15岁考完8, 然后换了一个更高级的老师, 纯粹为兴趣而练. 她的老师说女儿天赋很好, 建议学diploma. 我们从实际出发, 也未打算走钢琴职业生涯, A-level时结束.

有些家长, 孩子三四岁就学琴, 除非孩子真是gifted, 以后走职业路, 否则太早. 另外附带说一下, 钢琴考级可算高考的UCAS tariff, Oxbridge以及Russell group名校是不管用的.

其它的课外活动, 我们的原则一是孩子有兴趣, 二是有用. 象游泳, 这是life skill, 当然要学的. 但到了一定程度(好像是water skill level 6)就结束. 以后再学就是半专业式的训练, 那就算了. 这是我们另外一个原则, 就是到一定程度后, 若要转入半专业式, 象进county team一类, 除非孩子有天赋, 也有强烈兴趣, 又不影响学习, 否则停掉, 只是作为hobby而已.

我女儿特别喜欢cooking, 我们觉得也是很好的hobby. Life skill. 紧张学习之余, 也是放松的一项活动. 而且现在也到了很creative地步. 自己开了博客(我们送了一个DSLR相机), 放上了自己的作品. 最后还被一家日本公司看中, 签了合同替那公司(bento box)产品做宣传. 也算有些business experience. 早期GCSErun young enterprise business. 这些对以后找工作也有帮助.

另外的活动, 我女儿也参加过很多, 象网球, chess, 小提琴, 唱歌, hockey, 都是练过一阵, 没有兴趣就作罢. 只有跳舞, 女儿很有兴趣, 对健身及学习之余放松也有好处, 从小学一直坚持到大学没停过. 另外还有羽毛球这项华人中很普遍的运动, 女儿也喜欢, 因为我们两人都是业余高手, 我们选择三人一起练, 一直到现在. 这对增进一家人感情也有益. 后来女儿也参加了Trinity女队.

有些活动, Duke of Edinburgh, 全方位训练, soft skill, 吃苦耐劳能力, 团队精神, 都有好处. 我们就大力支持. 女儿从够年龄就开始, bronze, silver, 一直到gold, 要走过一段漫长的路. 非常辛苦, 也费时间(当然也花钱). 她的许多同学朋友都中途退出, 但女儿坚持做完了gold, 到上大学那年才结束, 最后作为我们这座城市好几年来的唯一金奖得主, 到伦敦皇宫参加了gold award授奖典礼. 女儿非常高兴. 她自己也说, DoE对于后来的许多事情都有帮助. 我也觉得, 这个成就对剑桥乃至后来投行录取也有帮助.

课外活动, 即使到大学, 象参加学生社团活动, 也是重要的. 大学里我女儿参加好多社团并组织, 在不影响学习前提下我们全力支持. 这对锻炼soft skill也是有好处的.


培养孩子独立性

之所以把这个议题单独列出, 是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 但往往被很多父母忽视. 太多人, 只要孩子读书弹琴, 其它什么都大包大揽, 不让孩子做, 这实在是下下策. 独立性是一辈子受用, 在西方国家最需要, 而往往中国孩子最缺乏. 有了独立性, 孩子就能主动做功课做事做PLAN, 以后读大学面试等都有用的.

我女儿在准备GCSEA-level考试, 及准备Cambridge interview , 都没有我们操心, 自己上网找tips, 准备资料, 复习, 找过去考题等, 全是自己主动做的, 而且也做的很全面.

不过说来惭愧, 女儿独立性的形成, 还是跟我爱睡懒觉的习惯有点关系. 孩子妈到Maidenhead工作时, 周末才回家, 而我是女儿上学走后才起. 于是女儿一直是从小学后期到中学, 都是自己弄早饭自己去上学. 中学后放假在家后来也是自己一人, 自己弄饭, 安排作业及其它事情. 因此女儿的独立性很强. 这一点, 对于主动学习, 以及后来有主见, 考试面试自己查资料做方案及准备工作, 都是大有帮助.

说到这里, 不是要大家学我这不称职的老爸都睡懒觉, 但千万不要对孩子太管头管脚, 全包, 什么都不让孩子做. 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做点事情. 大了以后有事也要和孩子商量, 绝不要家长制式的武断.

Oxbridgeinterview

对于盯着Oxbridge的父母和考生来说, 恐怕都知道面试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对这个我女儿认识比较深,我只是有些肤浅的感觉而已, 大部分从面试指导书, 网上及其它研究, 以及女儿的feedback而来

首先, 成绩是主要的, 但不是绝对的. 这一点从Cambridge80-90%的面试率(除成绩太差明显没希望的, 80-90%被邀请面试)就知道. 我女儿后来说她的同学中也有拿B, A*也不多的. 我们也听说过全是A*/A但未取的. 所以可见这是对考生的全面考核, 尤其是看考生有否something special. Oxbridge的这种面试, 我觉得还是很有道理的. 象国内那样, 总分差几分就不行, 实在太形式主义(据说清华北大也要实行面试, 但愿是公平的).

在面试过程中, 面试老师最讲究的就是考生对所报专业是否有passion. 没有passion, 学习就没有动力, 也很难对付Oxbridge那种大强度高压力的学业. 这个我很赞同. 所以强逼的专业孩子没有passion, 就难了.

当然, passion也不等于专业知识就很丰富(面试老师也并没有expect考生什么都懂), 只是懂得越多越好罢了. 记住这点在专业面试时很有用. 因为面试老师会问一些很深很tricky的问题, 如果答不上来千万不要影响情绪, 更不能影响非专业面试的发挥. 我女儿的专业面试也是说感觉很糟糕, 很多问题不懂. 还好没有影响下一轮的非专业面试. 后来一切还是ok. 还有就是面试时不要不懂装懂, 否则给面试老师盯住就下不来台了.

其次, 那就要看是否有something outstanding. 在竞争很激烈的专业(经济专业大概是131), 大家成绩都差不多情况下, 就需要有stand out的东西. 课外活动就重要了. 那些大路货的东西, 象钢琴, 体育活动等就不太管用了. 我读到过一美国家长的文章, 说给孩子找了个很稀有的活动(没学钢琴篮球等)并取得好成绩, 但忘了什么活动了, 倒也是一个妙招.

我觉得, 跟专业有关的活动很有用. 比如说, 报数学的如果有一个奥数奖牌大概就行了. 没有这些, 那就是与专业有关的work experience很有用了.

我女儿在做GCSE是就到我公司做了两个星期的office work. 后来A-level时又到市政府的经发委(Economic Development Department)做了两个月的paid job (这个工作从头到尾全是她一个人联系的, 我们什么也没帮. 我们也很surprise她能找到这份工作). 在面试时老师也问了许多关于这个工作的问题, 我相信帮了不少忙. 至于象DoE这样的长期的大强度的endurance活动, 全面训练, 最后又是为数不多的坚持到gold, 名校也很看重.

最后, 考生自己的statement及老师的推荐评语也很重要(对于没有面试的名校, 重要性可想而知). Statement也用不着惊天大文, 但也不能平淡. 虽然网上有很多范文, 但绝不能抄. 一旦查出考生再优秀也栽了. 另外不要写自己不懂的东西, 否则一问就露馅.

至于老师评语, 这里的老师不会作假, 很是实事求是. 因此必须要在班主任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 从这一点讲, 私校的学生如果不是出类拔萃, 班主任没有很深印象就写不出好评来, 就要吃亏些. 公校里的好学生, 因数量不多就占先些. 我女儿的班主任很喜欢她, 不但成绩好, 也活泼, 组织学校活动, drama, popular. 最后班主任她还主动给女儿看评语(一般是不给看的).


学中文及华人社区


中文当然要学, 中文学校当然要去. 中国的发展, 都知道学中文重要. 这里我要说的是, 学中文要现实. 不能指望孩子能有我们, 或中国孩子的水平, 这是不可能的. 没有这个语言环境. 女儿小时候, 我是觉得学中文是天底下第一号难题. 出了国, 才知道中文难.

但是, 也不要放弃. 我觉得, 最有利的条件就是听说. 我们在家坚持与孩子说中文, 孩子说英文我们回中文, 天长日久, 女儿的中文听说没问题. 至于读写, 那就不行了. 我们也没有强求. 孩子们大了后, 需要的话自己自然会再学的. 另外当然通过兴趣学也不错. 我女儿通过中文菜谱倒学了不少.

孩子大了以后, 每年假期都回国较长时间, 回来后中文就有长进. 但毕竟这里的环境, 没有期望太高. 上大学前我们也曾考虑gap year回国学一年中文, 但因操作困难而放弃.

另外还要附带一句, Mother tongue language GCSE/A level 成绩在Oxbridge及许多Russell group名校是不算的. 拿了A*也没有用. 若不影响孩子学习可以选, 否则不必强求. 所以我们孩子也没有选.

去中文学校及华人社区, 也是让孩子不忘根的重要一环. 我一直热心组织当地华人活动, 让孩子也帮忙. 孩子也有一群中国朋友圈(都是好孩子, 最后都是OxbridgeRussell group名校). 当年在剑桥, 组织kids club, 一群中国人家庭在假期互相带一群孩子, 管饭管玩管作业, 孩子们在一起也高兴. 后来这当中的孩子, 绝大多数都进了Oxbridge.


融入英国人社会

只在华人社区交朋友, 或从不来华人社区, 我觉得都不可取. 既来到英国长住, 就要融入英国人社会. 这一点, 我们这代人做不到还情有可原, 但下一代不能融入就不应该了. 所以孩子一定要有英国朋友, 了解英国文化生活. 十多年来, 我女儿有几个很铁的英国朋友 (其中一个女孩还跟着我们回中国三星期), 大圈子里则更多.

要融入社会, 就要跟上潮流. 对孩子来说, 有三样是必须的. 游戏机, 手机, 及上网. 很多父母对游戏机严禁, 手机只要基本, 甚至十五六岁还不让上网. 上网也不让Facebook. 把孩子弄的很孤独, 难以交友. 这样对孩子以后融入社会并不好.

其实玩游戏是孩子天性, 适当玩是必要的. 还能培养孩子反应力. 孩子在一起也会讨论. 严禁就会让孩子自卑. 孩子小学前期我还在读书, 经济拮据, 也还是给孩子买了任天堂等. 以后之Game cube, Wii等女孩子的主流游戏机都没少过.

玩游戏关键是不能上瘾. 这一点父母可适当控制, 比如玩游戏做奖励. 也要密切注视朋友圈中是否有沉迷不拔者. 我女儿玩游戏不上瘾. 每次时间不长, 已习惯把它作为Relax and Reward.

至于手机, 不但是跟上Gadget 潮流, 也是让孩子自我感觉好. 我女儿小学就用, 11岁刚上中学就换成了当时的高档彩屏, 以后又换iphone, 到现在的iphone 4. 都是紧跟潮流(但也不是频繁换, 且大都数作为奖励). 同时也让孩子养成了爱惜Gadgets的好习惯.

至于电脑及上网, 则更是学习之必须了. 我女儿小学就有自己的电脑, 就自己上网, 写作业找资料等. 至于Neo Pets, Sims, Myspace, Facebook 等主流游戏及网站, 都未拉下过. 上大学时laptopSony VIAO,后来又换成MAC book. 都是跟上潮流. 当然, 网上有很多坏东西, 父母可装上过滤器. 也要相信孩子, 其实也不太上的.

但是, 孩子若有过分要求, 比方designer, 衣服等, 那就坚决叫停. 不能养成乱花钱的习惯.

另外, 只对女孩子, 长大之后, 适当打扮也是必要的, 爱美之心决不能打击. 孩子presentation, 在朋友圈中感觉也好. 不会感到自卑. 孩子她妈很有Fashion sense. 穿戴出去很多人以为是日本人. 女儿从十三四岁开始, 母女两个就经常一起滴滴咕咕讨论梳妆打扮. 当然我们对有些英国女孩子那种大暴露式的打扮也是不赞成的. 打扮得体, Fashion sense这一点孩子她妈很有帮助.

其实英国家长对孩子交友也关心的, 也要了解我们家庭如何. 英国孩子喜欢sleep over, 这一点我很赞成, 也鼓励孩子去. 这是了解别人家庭乃至英国文化的重要一环. 也是让英国人了解我们的机会 (至于弘扬我中华文化之大话就不说了).

中国人一般比较节俭, 家中尽管有钱也比较简单. 朋友们来sleep over 孩子有时面子上也过不去. 所以值得稍微弄得像样点. 其实说起来有意思, 英国人花钱大手大脚, pub, 喝酒, eat out, 供车等花钱如流水, 但几百镑买个电器, (早些时候)给孩子买台电脑 等却嫌贵 (买游戏机倒爽). 所以家里电视音响电器等弄得稍好些, 英国人也觉得你家境可以. 再说自己也享受了. 孩子们sleepover都会看DVD, 有个home theatre 孩子们就很高兴. 这些电器都并不化太多钱, 之所谓花小钱办大事.

要了解英国文化, 娱乐圈当然也在其中. 对于pop concert, 我们当然是消受不了, 但其它, west end musical, 我们三人都喜欢. 所以也常一起去. 对于pop star, 我女儿大部分都知道, 但都不迷. 我想若对这些一点也不了解, 孩子也不会合群的. 当然我们不是让女儿老去concert, 她自己也有数, 去一些有行了.

最后就是旅游. 孩子们聚在一起会讨论, 这是英国人的生活方式. 所以我们全家也去了英国和欧洲很多地方. 这对孩子开阔眼界, 增长见识都有好处. 上大学后女儿也和同学去迪拜, 巴黎, 纽约等. 而且女儿大后, 她也参加我们的planning, 自己上网找资料等.


父母表率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表率, 这一点大家都知道. 但千万不要小看. 女儿多次跟我们说过父母言行的影响. 所以以身作则一定要做到.

首先父母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 这一点很伤孩子心 (所以要吵, 约个时间等孩子不在再大吵一通好不好^_^).

在教育及教训上, 一般情况下, 一个唱红脸, 一个唱白脸. 但两人一定要立场一致, 原则一致. 均不要过头. 若孩子犯了原则性的错误, 则教训一定要很, 要很到根. 当妈的一定不能心疼. 当然这样的很一定要慎用. 一旦用一次, 就要让孩子记一辈子.

平时对孩子, 表扬为主, 交流要多, 多多益善. 骂要少而又少. 骂要成了习惯, 孩子就麻木了.

在家里营造好读书学习的气氛, 给孩子打造一个用功的环境, 也很重要. 我基本是不看电视的, 晚上以看书或上网查资料为主. 这样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女儿也是很少看电视. 有时三人一起看些有益的节目, 比如Apprentice, 一些新闻及综述类节目. 看完后大家一起讨论. 女儿自己有主见, 象当年打伊拉克, 她就不赞成, 俨然是百万反战分子一员了. 当然到周末该放松一下. 女儿选一DVD, 三人一起enjoy home theatre. 附带爆米花等, 我们称之谓Family night. 对于融洽两代感情, 其实比上影院还好.

很多父母, 自己每晚看电视, 却对孩子吼着骂着做作业. 孩子心里当然有怨气. 为何你们看得, 我就看不得? 如果实在不想看书, 那就捧本武侠小说装样也行. 反正孩子也不知你在读什么书.

也有许多人, 电视只看风凰卫视. 这也太偏了点. 英国电视有很多好节目, 无论大人孩子看, 对了解英国有好处. 与孩子交流也有益处.

至于其它, 可能有些离题了, 华人(尤其大陆华人)父母有些陋习, 比如公益心, 功利心, 责任心, 讲礼貌等, 我们也是往好里做给孩子树榜样. 女儿在一个养老院里做义工一年多, 我们就非常鼓励


总结

总之, 对孩子教育是严格而不严厉. 慈爱而不溺爱.  对于tiger mother式的虎爸虎妈之虎威, 把孩子的时间全安排满了, 硬逼着学习, 我从不赞成. 孩子应该有一个快乐童年. 只要成绩达标, 就不要太逼. 当然羊爸羊妈式的软弱也要不得.

不要事无巨细统管, 也不要撒手不管. 用句时髦话, 就是Light touch and macro management. 尽量培养孩子独立性, 但时刻远距离关注, 为上策. 另外, 制定一个计划并时刻调整该紧该松等, 也有好处.

不要只抓功课. 套句老毛的话, 德智体全面发展. 尤其soft skill, 及融入英国社会, 大学就业面试时最有用, 以后的职业生涯也管用. 我们这一代没办法. 但下一代有条件, 却光死读书不管这个就不应该了.

罗罗嗦嗦写了一堆, 只是我们的一些体会而已, 也不一定都对都适用. 尤其是我们对上公校私校的看法, 千万不要影响送私校的决定. 大部分孩子还是应该上私校的经验有不当之处, 尽管批评指正. 欢迎大家探讨.

另外, 也欢迎访问我女儿的博客http://puddingpielane.blogspot.com  - 你就可以知道蛋糕是怎样炼成的了^_^). 若需进一步问些具体考试面试之tips, 也可以在上面留言.

最后, 祝各位辛勤耕耘的父母们身体健康, 各位勤奋用功的华人子女们学业有成!

(版权保留, 欢迎转载)

11 comments:

  1. Hi I just hopped over from your daughter's blog:D I can see you are very proud of her! She is so blessed to have a loving Daddy like you.

    ReplyDelete
  2. 很不错的文章,刚刚为人父母,学习了

    ReplyDelete
  3. What can I say! Every child is different.

    ReplyDelete
  4. 看完你的文章一是反思自己童年经历,二是感觉做家长太累,表面你做的很少其实你想的细致入微,孩子能生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何等幸福幸运。

    ReplyDelete
  5. 好文章!受益匪浅,已收藏。

    ReplyDelete
  6. I can image it was a big project involved good planning, consistent execution and your daughter's cooperation. Actually, we are still at early stage of this rally to bring up my son and daughter to be competitive and happy.

    I have came across similar stories and tips, and apart from intelligent kids, the underpin fact is the dedication of great parents that is something I struggled although share the same views.

    My question in mind is whether it can happen naturally with such massive interference?

    ReplyDelete
  7. "massive interference" would be a wrong understanding. As I stressed in the blog, dedication and a plan from parents are much needed, but that does not mean you interfere with everything for your children. It's quite the opposite, parents need to keep the interference to the minimum, which is what I called macro management. Interference only comes in when it is absolutely needed. Most of the time it's better to let your children get on with their business, and on their own. But you need to keep a close eye on it.

    ReplyDelete